中国植被图(1:100万)在线系统
长白落叶松林特征:
3.林 Larix olgensis var. changpaiensis forest
为我国特有种。其分布范围,以吉林省长白山区为其分布中心,北界到黑龙江省张广才岭及老爷岭山区,不超过北纬45°,向南可间断分布至辽宁省宽甸以北的北纬43°30′左右,向东南延伸到朝鲜北部。林集中分布在长白山,属次生植被,仅有生长在沼泽地小面积的林为原生植被。
为耐寒、喜光树种,同时对土壤条件要求不苛,在较干燥瘠薄的土壤上,或在沼泽化的土壤上都能生长,但最适宜排水良好而又湿润的砂质壤土。
林能够适应冷湿气候条件,与亚高山带的、相近。所以其分布规律基本与、一致,但为阳性树种,在、林经受火灾或采伐后才能成为先锋树种,形成过渡性质的森林植被。其发展结果,将再被、林更替。因此,林构成长白山山地针叶林带的主要次生植被。由于的生态特征可塑性很大,所以林也可成为长白山低山的针阔叶混交林的次生植被。同时,在低海拔也能分布在沼泽地或沼泽化地段,其他树种难以适应,却能形成较稳定的纯林。
在长白山大面积的连续分布,主要是生境受火山影响,地质年代较轻。据历史资料记载,长白山最近的一次火山爆发,约在1702年,距今不过290余年,当时毁坏了大部原生森林植被,造成大面积的裸露地,喜光的得以生长成林,所以树龄仅170〜200年左右,并在土壤深层仍残留有、、等原有树种的碳化木,这些都足以说明长白山一带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林是火山活动造成的次生植被。
由于林适应范围极广,又属于不稳定的次生植被,因此,随着立地条件的变化和森林的演替程度,致使林的组成上相差甚大。据其组成、分布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等,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即亚高山型林、低山型林、沼泽地林。
(1)亚高山型林:这类林衍生自山地针叶林一、林,但分布并不普遍,多集中于长白山一带,具有云杉、林的特点。唯在林木组成上,中、上层乔木一般为纯林,而林下常有臭、、的幼树,以至形成二、三层林冠,构成复层林,有时还有少量渗入,间或也有少量的阔叶树种,如、、等。下木和草本甚贫乏,无藤本植物,与同海拔高度的云杉、 林相近,下木也以、、、、、等为主。草本层以、、、、、,、等耐阴小型草本植物为主,但较郁闭处可混生有在林冠较疏处,则有各种蕨类植物成片生长,如、、等。林下地表同样满覆藓类植物,以、、为主,其次为及等。与云杉、林所不同者,因林内空气湿度较小,树上附生藓类,地衣类植物较少。根据林下植物,尤其藓类植物组成,很易将它与低山型林区别。
由于林内遮光,对于阳性的无法更新,反而有多量的臭、或的幼苗发育良好,以致形成很高的二、三层林冠,造成林内特别阴湿,发展的结果,易恢复成云杉、林(或云杉、、林)。在局部低湿处也能发展成小面积臭纯林,即“臭松排子”。在整个演变过程中,必然形成一系列过渡类型的森林植被。根据初步调查,即有、林,、、臭林及、臭林等过渡类型。
(2)低山型林:这类落叶松林多衍生自低山针阔混交林一针阔叶混交林,一般面积不大,却为长白山区独特类型,具有阔叶混交林的特点。常和,、、、及等树种构成复层混交林。构成第一层林冠,阔叶树种多为第二层林冠,成为第三层林冠。每因地形变化,在阔叶树种组成上亦有变化,如在山冈顶部,土层瘠薄,林下组成除外,则较多,林下一般无更新幼树,逐渐进入第一层林冠,形成过渡类型的“、阔叶混交林”,上层的将逐渐被更替,而发展成阔叶混交林。下木和草本较丰富,其组成与阔叶混交林相似。主要下木亦是、、、、、等,并有少量的藤本植物,如及等。在较干燥处还有;草本层亦是典型的阔叶混交林下的草本,组成中有、、,其次为、、、、酢浆草、肾叶鹿蹄草等,在林冠疏开处,还有、假冷蕨等蕨类植物;在山腹下部,则有、、中华蹄盖蕨 (Athyrium sinense)、等,由于林内不太潮湿,所以藓类植物不甚发育,仅在较湿润处有及等。
这类林一经破坏,草本植物便大量繁殖,对下种有极大的妨碍,无法更新,但有时对及需要埋种更新的阔叶树种的更新则无大妨碍。
(3)沼泽型林:这类林为原生林,多分布在低湿谷地,或常年积水的地方,土壤为沼泽土或沼泽化草甸土,并不同程度的泥炭化,其他树种难以生存,得以成纯林,当地称“黄花松甸子”。在群落结构上,乔木层一般为单一树种组成,有时或混生少量的臭、、风桦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小乔木等。在排水稍好处,也可有水曲柳等阔叶树渗入,成为它与低山型林的过渡类型。这类林的最主要特征表现在其林下植被的组成,大部分属于典型的沼泽地植物,灌木除油桦(卵叶桦)、、、及等外,还有、、,以及、 等。草本层极单纯,以各种苔草,如、为主,生长旺盛,往往形成塔头,其次为。在林冠疏开处,则有、及等。在泥炭化程度较高处,常有、及捕虫植物等。藓类植物则以各种泥炭藓、、、、、 为主,其次为和。随着泥炭化程度的增高,泥炭藓成分亦增多,几乎覆盖整个林地,仅在塔头上为。由上所述,这类林下植物中多属旱生形态的冷 湿植物,又藓类植物以泥炭藓为主,并有捕虫植物。这些植物的存在,反映着立地条件既潮湿,又生理干旱,并缺乏矿物质营养。虽能生长,但通常生长较差,足以说明这种生态条件与习性并非完全相适应。尤其在高位沼泽地,土壤泥炭化程度较高,俗称“涝甸子”(长白山一带),生长得更差,植株矮小,树冠很小,针叶很短,球果很少且小,115〜125年生,高仅6.5~8m,胸径仅9~11cm,当地称“小老树”,成林也极稀疏,郁闲度只有0.3〜0.4,而且活不长久,形成活树、 半活树及枯死树互相更替。林内枯死树一般可达30%〜40% (根据古顶子村附近统计 )。由于林地满覆泥炭藓,长期积水,极潮湿,致使林内空气湿度甚大,在树枝树冠上附生大量的和各种松萝——、,形成奇特景象,但在林业上经营价值不大。
如上所述,除沼泽林外,大多衍生自云杉、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同时又为这些森林的天然更新创造良好条件,因此,表现在组成上,除由构成第一层林冠外,均具有与这些森林相应的一致性,缺乏特有种类。
在所有林下更新情况都不好,其原因除为阳性树种,不能忍受住任何遮阴外,更主要的障碍是林下的藓类、草本植物过厚,致幼苗无法着根,所以在采伐迹地上,林冠虽然疏开,一般更新也不良,相反,在原废弃路基上或焚烧掉大部地被物的火烧迹地上,土壤裸露,更新良好,这都说明阻碍更新的原因,主要是深厚的藓类、草类地被,从而为了促进更新必须除去这些地被物。
在林间旷地,或采伐迹地上,常有侵入。也是喜光树种,除覆有的地方无生长外,适应范围基本与落叶松一致,但在抑制杂草方面比强,因此在林间旷地,或采伐迹地上,深厚的藓类、草本植物妨碍落叶松更新,却能生长成林。加以每年都大量结实,而4〜6年才丰收一次,又的种子轻而小,传播亦比较远,下种的机会就比落叶松大得多,所以即使在有利落叶松更新的立地条件下,也常能先下种,形成林,或与落叶松同时下种,形成落叶松与的混交林。因两树种的寿命不等,寿命较短,仅70〜100年间,随着林木年龄的增加,愈少,最终发展成落叶松林。
若缺乏和种子来源,林一经被破坏,则引起、分株紫萁、柳叶绣线菊、等喜光草本植物和灌木丛生,或进一步沼泽化,造成更新上的困难,也无法更新,有时仅在塔头上和腐朽倒木上,有少量幼树,生长也不好,如9〜10年生,高仅35~50cm。
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树干通直,较耐寒,生长较快,为中国东北部山区主要用材造林树种之一。如何经营利用林的确值得注意;尤其是更新问题,根据林的生物学特征,为了保证的天然更新,必须实行保留母树的小面积皆伐,辅以铲除地被物,促进更新措施。
上级目录:针叶林=>寒温带和温带山地针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