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被图(1:100万)在线系统
大针茅草原特征:
368.草原 Stipa grandis steppe
草原是亚洲中部草原生态区特有的一类丛生禾草草原,为典型草原的代表群系之一。其分布中心在蒙古高原的草原地带,并可延伸到黄土高原,同时,还可出现在东北松嫩平原森林草原地带的边缘,与贝加尔针茅草原、线叶菊草原和草原相接连,但是,草原往西则不进入荒漠草原地带。因而,在亚洲中部草原生态区,典型草原地(亚)带和荒漠草原地(亚)带之间的关联不是通过草原,而是通过比更为耐旱的广幅旱生植物——组建的典型草原来实现的。
草原区的气候属中温带干旱型,≥10℃的年活动积温波动在1800~2100℃之间,年降水量介于250~350mm之间,干燥度1.5~2,多数年份有1~3个月的相对干旱期,发生在春季,因而限制了雨养农业的发展。草原下面发育的土壤为栗钙土和暗栗钙土,钙积层比较发达,成为草原造林的主导不利因素。
是我国针茅属植物中植株个体最为高大的一种旱生密丛禾草,叶层高平均可达40~50cm,生殖枝高超过80~100cm。生草丛直径一般为40~60cm,宿存着多层残枝鞘,成为更新芽发育的良好保护层。
草原的季节发育节律与贝加尔针茅草原相近似,但由于受半干旱气候的影响,限制了多数中生、旱中生双子叶杂类草的分布,季相远不如贝加尔针茅草原那样艳丽,但却显得更为质朴。春天,随着气温回升,于5月下旬大多数植物复苏返青,6~7月生长迅速,一般7月中旬至8月初即达生长高峰,但是,如若春旱持续时间延长,雨季推迟,则在有些年份草群生物量的生长高峰还可延迟至花穗干枯以后,于9月中旬出现。9月下旬绝大多数植物开始枯黄,从10月中旬起到翌年4月草原处于冷季休眠期。的立枯枝条残留性较好,能较稳定的亭立于雪被之上,成为冬季牧场上家畜的主要饲料来源。
草原的种类成分略少于贝加尔针茅草原。据统计,生长在草原上的维菅束植物共132种,分别隶属于32科、83属,反映科属组成的多样性较高,但比较分散的特点。水分生态类群分析表明:草原中,旱生植物占75.8%,中旱生植物占18.2%,旱中生植物占6.1%,中生植物已不复存在,反映了典型草原的固有特色。
从区系地理成分来看,在草原中,亚洲中部蒙古草原种和达乌里一蒙古草原种居优势地位,占植物总种数的40%;哈萨克斯坦—蒙古草原种居第二位,占26%;古北极和泛北极草原成分各占14%,其他古地中海成分等占20%。这一事实表明,草原既具有明显地区域性特色,同时和欧亚大陆西部草原,甚至北美草原保持着一定的发生学上的联系。
草原属中密度高禾草草地。平均投影盖度35%~40%,变幅30%~65%。草群一般高50~60cm,可分为三个层:第一层高30~60cm,由、等构成,生长旺季的生殖枝可超过90~100cm以上;第二层20~30cm,由、、、以及,冷蒿等组成,是种的饱和度最高的一个层次;第三层0~20cm,由、、、等构成。
草原的地上植物量出现的高峰较贝加尔针茅草原推迟半个多月,一般8月下旬到9月上旬为生长高峰期,这除了受年际间雨季来临的迟早影响外,还与典型草原地带活动积温和植物生长期较 草甸草原地带升高有关。平均产量每公顷约1200~1700kg。绿色物质垂直叠结的构型呈标准正金字塔型:基底部分(0~20cm高)占绿色物质的72%,较贝加尔针茅草原加厚12%,中层(20~40cm )占26%,较贝加尔针茅草原减少7%左右,最高层(40~50cm以上 ),仅占1%,较贝加尔针茅草原减少5%。这种构型最适合放牧利用,作为割草场利用只限于某些特定群落类型,如+群落等。
草原是典型草原景观的标志,是在半干旱气候控制下,经漫长的自然演化过程形成的气候顶极。过去人们往往认为它可以占据辽阔的高原大地延展近百公里而不间断,似乎构成了无际的绿色“海洋”,并被称为草原植被连续体。但是,近年来卫星遥感研究结果表明:草原的连续性是相对的,它往往受到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形、地面组成物质的差异等)和人为经济活动因素(如强度放牧、开垦、兴修水库、道路、开发矿山等)的干扰而受到间断和破坏。在内蒙古锡林郭勒中下游,广大的高平原上分布着草原,而在居民点和饮水点附近,由于放牧强度超出了这类草地的负荷范围,草原则逐渐消失,而被草原—冷蒿草原所置换更替。而在具有季节性坡流补给条件的宽谷低地及地下水埋藏较浅的河谷沿岸,草原与草原和芨芨草盐化草甸形成有规律的结合。所以,控制放牧强度是保护草原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同时,应选择有利的地形部位开辟割草场,建立人工饲草、饲料基地。
上级目录:草原=>温带丛生禾草典型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