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被图(1:100万)在线系统
克氏针茅草原特征:
369.草原 Stipa krylovii steppe
以为建群种构成的草原其性质与草原十分接近,而且在典型草原地带两者往往交错分布,很难找出明显的界线,但是,在靠近荒漠草原地带,由于大气干燥度的上升,草原逐渐消失,并被草原代替,所以草原的分布范围更为广泛。在我国境内,除内蒙古高原外,在松辽平原的西半部、黄土高原的中西部以及荒漠区的山地,如贺兰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天山、阿尔泰山都有草原的分布,成为荒漠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居于暖温型草原与高寒草原之间的过渡位置。所处地形为山间盆地、台地、山坡和坡麓,坡度2°~10°,15° ~30°。土壤为山地普通栗钙土。
草原的种类组成比较简单纯正,反映了典型草原的特色。据统计:生长在克氏针茅草原中的种子植物约100余种,分属于28科69属。科属组成、生态类群的结构都与草原相近似,不同点在于旱生半灌木种群的重要值加大了,灌木层片的景观作用更为显著了。这一特点,不仅在较大的空间尺度内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而且就是在一个小流域范围内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种群组成的差异。这一事实进一步表明:每一个草原群系都有一定生态范围,并占据着一个特定的空间生态位。
草原种的饱和度有所下降,每平方米平均13种左右(变幅10~21种)。草群高度30cm以下,生殖枝可达50~60cm,生草丛直径也较为小,约30~40cm。投影盖度最大不超过55%,一般仅35%~40%。垂直结构的亚层分化简化,可分为上下两个亚层。上层由克氏针茅及少量高杂类草组成,下层由、、、、等组成。水平结构比较均匀,但有灌木出现时,草群结构则表现明显的镶嵌性。生产力变化幅度较大,每公顷产干草600~1600kg。
草原的群落类型较单纯,都是在特定的发生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的植物组合。+原草是地带性的典型代表,居于生态分布区的中心位置。当大气湿润度增升时,形成与相结合的混合针茅群落。而当大气湿润度下降时,则出现与(包括、、蒙古针茅等)混合生长的情况,形成向荒漠草原过渡的变体。而当土体沙性增大时,草群中冰草的作用加强,形成向冰草草原过渡的群落变型。过度放牧会刺激旱生小半灌木生长,形成向蒿类草原(最普遍的是向草原)转化的类型。在山地生境中,在干冷条件下形成克氏针茅与紫花针茅相结合的群落,这类草原群落中往往含有大量的高山和亚高山杂类草,成为向高寒草原过渡的信息。
草原的资源属性和利用价值与相似,是北方牧区最基本的放牧场。但是,这类草原通常处于干旱区的外围,过度放牧和开垦均极易诱发土地资源向荒漠化方向发展,因此,更要重视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对已出现退化苗头的一些类型(如+群落)应通过调整放牧强度,减轻放牧强度的方法,实行有节制的利用。
上级目录:草原=>温带丛生禾草典型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