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被图(1:100万)在线系统
戈壁针茅荒漠草原特征:
392.荒漠草原 Stipa gobica desert steppe①
草原是亚洲中部中温型荒漠草原地带最基本的一类小型丛生禾草草原。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乌兰察布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中西部地区。往西,在荒漠区的山地(贺兰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等)也有出现。此外,在北蒙古它是戈壁荒漠草原地区的优势类型,并在戈壁阿尔泰和蒙古阿尔泰山脉的东部广泛分布。在苏联,仅在外贝加尔色楞格河流域的山地有岛状分布。草原分布区略呈半环状,围绕在亚洲中部荒漠区东部的外围。
草原是最耐旱的草原群系之一。它的分布与温带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有密切联系。分布区内年降水量一般低于250mm,≥10℃的积温在2000~3100℃之间,植物生育期可达180~240天。草原下面发育的土壤为棕钙土,腐殖质层比较浅薄,20~25cm以下普遍存在钙积层,地面通常覆盖着薄层的粗砂与砾石,这是常态风蚀的结果。
在我国,草原分布的海拔高度自东向西逐步升高,在乌兰察布高原东北部,它广泛分布在950~1200m的层状高平原上,向西进入荒漠地区,多出现在海拔1400~1600m的山地、坡麓和山间谷地。此外,因气候或中小地形条件的差异,草原常与其他群落类型形成多种多样的结合形式。例如在向典型草原地带过渡的地区,它常与草原或克氏针茅草原交替出现,而在其分布区北部(如二连地区),常和草原形成结合。在范围不大的空间里,草原常因基质或微地形的差异,而与、女蒿或蓍状亚菊等小半灌木群落形成镶嵌状的荒漠草原型复合结构。
草原分布区内的上述气候、土壤等特点以及它和其他类型的空间关系,对它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及其群落组成、结构和生产力都有显著影响。
①、东方针茅( Stipa orientalis )、等性质相近似的数种针茅草原一般统称为小针茅草原。这类小针茅草原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分布在欧亚大陆干旱区、亚洲中部荒漠亚区的山地,成为古地中海地区最基本的草地资源,在当地畜牧业的发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本文对分布范围最广的草原的基本特征加以较详细的讨论,其他只作简要介绍。
是一种耐旱性极强的草原建群植物,除组成荒漠草原群落外,还广泛渗透到荒漠群落中,成为草原化荒漠植被的主要共建种之一。它植株矮小,一般高度10~20cm。草丛密集紧实,须根发达。 叶片扭曲席卷,成细线形。
圆锥花序半开放,外有苞叶、芒针密被白色细毛,成羽状,开花结实季节外观十分醒目。通常,当春季气温上升到3~5℃,开始返青,但是气温的波动,特别是寒潮低温又可能使早春刚刚萌发的更新芽受到抑制。返青进程还与春季土壤水分的含量密切相关,一般秋雨较大或冬雪较多的年份,翌春的土壤水分含量较高,返青后迅速生长。自5月下旬至6月上旬即进入开花结实阶段,6月中、下旬颖果成熟。有些年份,由于土壤极度干旱,返青后不能迅速生长,延续到春末夏初,草群仍然呈现单调的枯黄景象,一直到夏雨来临时(7月上旬),才能全面返青。正常年份,开花的可形成大量果实,但它的营养繁殖更具有重要意义。其更新芽的形成通常是在 雨季到来之后土壤湿度明显提高时期(8~9月间 )。当年,一部分新生芽就能形成短枝,但绝大部分则在草丛基部叶鞘保护之下越过冬季,到春天再长出新生枝条。为典型的天雨植物,是以秋季分蘖进行更新的多年生禾草,这是对内蒙古高原严酷的(干旱、寒冷)春季气候和夏秋水热条件较为有利的特点长期适应的结果。一般在砂壤质、壤质以及薄层覆沙(不超过10cm )的壤质土上分布最广泛,对发育较弱的粗骨性砾石质土壤和稳定性较差的沙质土适应性较低。它在群落的产量结构中一般占有较大比重,通常可达生长总量的30%~50%,所以它是群落中最基本的稳定成分,成为地 带性荒漠草原植被的主要建群植物。
草原具有自己独特的种类组成。首先,由于干旱气候的长期作用,它的种类十分贫乏,种 的饱和度较低,一平方米内上仅有9~12种。但是种类组成比较稳定,在特定类型范围内,种类无明显的波动。在不同群落类型之间,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生境条件的差异,组成群落的总种数则有明显变化。一般来讲,在群系分布区的中心,种类稳定性高,但绝对值偏低;而在分布区的边缘,种数波动性较大,绝对值常有所升高。在我国境内,分布区东界常较西界为高,前者群落总种数平均为46种,后者为26种,最高种数出现在灌丛化的草原中,共计34种,最低种数出现在+隐子草草原中,仅11种,显然,这与生态条件的差异以及相邻群落中种的丰富程度和互相渗透能力有密切联系。
据不完全统计,出现在草原中的高等植物共计74种,分属于27科,52属,这说明本群系的种属组成不但贫乏,而且也是比较分散的。
低等植物在草原中很少,偶尔在砾石性较明显的生境下可遇到少量的飘泊梅衣(Parmelia vagans ),而在风蚀洼地中有大量的分布。
在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上,草原是以亚洲中部荒漠草原成分为主体的一个草原群系,以蒙古高原荒漠草原种具有最重要的意义,例如:、、、、、、和等,都是草群中最稳定的组成成分。亚洲中部荒漠草原广布种,如、、、、、和等也是常见种。
此外,草原的区系来源还受到草原东部蒙古成分及兴安一蒙古成分[如、、、克氏针茅等、亚洲西部的哈萨克斯坦—蒙古成分[如、等]和阿拉善荒漠成分(如 )的渗透,并含有北温带(、寸草苔 )、旧世界温带[、、、古地中海()等]区系成分。这种区系特点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内陆干旱气候的 变迁对植物组合选择的结果。
种类组成的生态类群分析表明,其中各类多年生旱生物植物合计为83.6%,显然占有绝对优势。中生植物仅限于一年生草类,约占16.4%,均属夏雨营养型植物,当地群众称做“热草”,在温热多雨的夏季达到最活跃的生长发育高峰,到秋季,果实已经成熟,并转入休眠。这种植物类群在群落中形成独特的层片,正好与黑海—哈萨克斯坦草原亚区的春季短生植物层片形成鲜明的对照。常见的典型成分有、、、、、、和等。
在生活型组成上,以小型丛生禾草与杂类草占优势,旱生小半灌木和小灌木也占显著地位,并常常构成共优势层片,成为荒漠草原植被的重要特征之一。靠种子越冬的一年生植物也占有一定比重。这种生活型组成反映了本区常年干旱、冬季寒冷等气候特点。在根系特点上,轴根型植物种类最多,占63.4%,须根植物第二,占23%,根茎植物和根茎刷状根植物占6.8%,居第三位,这一比例与其他针茅草原接近。
在草原中,除建群种外,在不同条件下能起优势作用的植物还有、、、,以及小半灌木、、、、、小灌木和灌木中的、等,但它们在不同生境条件下数量是极不同的。此外,数量上虽不占优势地位,但经常遇到的植物有、、、、、以及一年生的、等。
根据群落中层片结构的一致性和种类组成优势度的差异和它们反映的生境条件,草原可划分出下列群落类型:
(1)+草原,这是最典型的,分布最广的一个类型。
(2)+草原,多见于壤质、重壤质弱碱化棕钙土上。
(3)+草原,多分布于荒漠草原带东南边缘,亦零星出现在典型草原地带比较干燥的砾石质斜坡上。
(4)+草原,多分布于内蒙古草原荒漠草原带的西部边缘,以鄂尔多斯西北部分布最广。
(5)+草原,分布在荒漠草原与草原化荒漠两个地带的过渡线上,在荒漠草原带内部,仅见于盐湖外围低地。
(6)+灌丛草原,为上述各类型在沙质上、砾石质土壤上的生态变体。
草原是荒漠草原地带分布最广的矮草草原放牧场。草质良好,适合绵羊、山羊、马和骆驼采食利用。这里也是蒙古野驴( Equus hemionus )的重要栖息地。
草原的产量不高,是所有针茅草原中单位面积产量最低的草原类型之一,每公顷干草产 量仅150~350kg,而且产量的年度变异和季节变异都很大,丰年和歉年,夏秋季与冬春季之间可相差几倍,直接影响着畜牧业的稳定发展。为了保证家畜饲草供应的相对平衡,应重视开发水源,适当建立一些人工饲草料地,以补天然草场的不足。
上级目录:草原=>温带丛生矮禾草、矮半灌木荒漠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