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被图(1:100万)在线系统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特征:
395.荒漠草原 Stipa breviflora desert steppe
草原是我国暖温型荒漠草原的代表类型,分布中心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分布区外围也进入暖温型典型草原地带和中温型荒漠草原地带,并在荒漠区山地植被垂直带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具体分布范围大致是:南面从兰州—永登一线起,沿黄河谷地向东北方向延展,直达阴山山脉西段乌拉山山麓,形成一条基本上连续的草原带。越过阴山山脉,继续沿着典型草原带北缘延伸,呈较窄的带状与中温型戈壁针茅荒漠草原直接毗连,再向东便进入克氏针茅草原分布区。从兰州—永登一线往西草原沿着祁连山、天山深入到荒漠区,构成山地草原垂直带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表明:作为一个植物种,其分布范围更为广泛,几乎遍及亚洲中部,向西南一直深入到青藏 高原雅鲁藏布江河谷,向东北出现在辽西一冀北山地以北的赤峰黄土丘陵,向北进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西至中亚诸国的天山。所以植物地理学家称为亚洲中部草原种。
从上述分布区特征可以看出,草原的分布与暖温型干旱、半干旱气候联系比较密切,区内年平均气温6~ 9℃(较戈壁针茅草原分布区高3~4℃ ),≥10℃的年活动积温2623~3300℃(较戈壁针茅草原分布区升高650℃以上),干燥度2.5~3.0左右。在分布区中心,草原多发育在丘陵阳坡的灰钙土上,在阴山山脉以北出现在暗棕钙土和淡栗钙土上。在祁连山分布在山地栗钙土(东段,海拔2000~2400m)和山地灰钙土(西段,海拔2700~3000m )。
是本群系的建群种,在草群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它是一种性喜温暖而又耐旱的密丛型禾草。叶层高10~15cm,生殖枝高30~40cm,属中草型禾草,颖果顶端的芒长5~8cm,全被纤细的羽状毛,基盘不十分坚硬(对家畜采食无太大影响)。生长发育节律在阴山北麓比黄土高原普遍推迟约半个多月。在黄土高原草原于3月中旬开始萌动返青,5月中上旬抽穗开花,6月下旬果实成熟,7、8、9月为果后营养期,10月上旬逐渐枯萎并进入冬季休眠期,全年生长期约210天左右。在内蒙古高原,于4月初才复苏萌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抽穗开花,7月上旬颖果成熟脱落,8月份为果后营养期,从9月份起逐渐枯黄,10月初随即进入冬眠期,全年生长期约180天,比黄土高原缩短近一个月。
与针茅类典型草原相比,草原的种类组成比较简单,种数显著减少,常见种仅50种左右,分属于18科36属。生态类群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占绝对优势,占总种数的84.3%,中生成分都是适应雨季生长的一些一、二年生植物,群落作用不稳定,波动性较大。
草原的投影盖度不高,平均30%上下,最高也不超过40%,最低仅20%,属地上半郁闭的较稀疏草地。
地上部分绿色物质产量不高,类型之间的差异不大,平均每公顷产鲜草850~1000kg。牧草质量很好,适合家畜全年放牧利用。
草原分布在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之间的过渡位置,亦属农牧交错地带,大面积的草原虽然已被开垦发展旱地农业生产,但产量极低而不稳定,土地沙漠化现象十分突出,急待治理。残留下来的小片草原亦因强度超载放牧,已达退化逆行演替的极限,不少地段已转化为低矮的冷蒿群落。如何合理利用与抢救即将在地球上消失的这类在亚洲中部独有的适应干旱气候条件的绿色草地,是亟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上级目录:草原=>温带丛生矮禾草、矮半灌木荒漠草原